非遗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新闻 >  信息正文

研学(第2期)|田野是无形的课堂

时间:2024-04-15 16:08:14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春天不是读书天》。诗很有趣,这么说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关在堂前,闷短寿源。掀开门帘,投奔自然。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春天不是读书天,鸟语树尖,花笑西园。宁梦蝴蝶,与花同眠。

顺着陶先生的话,4月13日,非遗中心教师基于《泰山石文化》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带领45名同学前往大汶口文化遗址进行研学。同学们从有形的教室走向无形的田野,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田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刻领悟了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研学伊始,大汶口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大汶口土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延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大汶口文化的起源。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泰山文化、齐鲁文化、儒家文化的源头。该时期出土大量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器型以三足器和圆足器为主。王老师还带领同学们体验非遗陶艺制作,陶豆陶杯等器物以及生动形象的小猴子都在一捏一合中形成,同学们在实践中感知祖先的智慧。

随后同学们前往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出土的文物,对千年前祖先高超的技艺与超前的审美发出赞叹,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研学的最后一站是大汶口古镇。同学们踏着青石板的印记,倾听汶河水的浅吟低唱;站在明石桥上,感受四百年前古驿道上的客商熙攘。广阔的汶河孕育了生命的起源,蜿蜒的古巷讲述着历史的悠长,每一步都是文化与传承。

本次研学之旅不是简单的课堂空间置换,学习知识不是课堂的最终目的。《泰山石文化》第二课堂的开展,正是为了让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泰山文化的魅力,发现生命中的美好,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发扬“石”之精神。未来,非遗中心将继续推动第二课堂的建设,为同学们提供具有高价值、趣味性的课堂,同时做好泰山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学生研学感悟

建筑工程学院 王璐:

走出校园,走进自然,我们与大汶口文化对话、在研学中喜乐与思考。《泰山石文化》课堂上,我们所学大汶口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所思大汶口文化对泰山文化的重要影响,我们深深为其神秘色彩着迷。终于,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大汶口,借助陶艺了解地域性的手工劳动、通过参观博物馆感知文化厚重、依托游览古桥古村探索先民日常生活。鲜活知识满满、春日风光无限、师友笑声不断……一场生动、自由、快乐的通识课由此对我的文化视野产生了深刻地影响。

大数据学院 徐龙进:

今日,我跟随学校去“大汶口遗址”研学,收获颇丰。我体验了非遗捏陶技艺,参观了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探索了大汶口古镇,解了大汶口文化的发展阶段以及特征。行走在明石桥上,微风拂面,河水潺潺,那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表。本次研学,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六千多年前,大汶口文化从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祥如同初升的太阳,踏上了创造文明的传奇之旅,时光荏苒,大汶口的故事远未结束。遗址中的文物,每一处都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应肩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智能工程学院 方旭:

作为一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是一份难得的机会。在这次学习过程中,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参观大汶口博物馆,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同时还体验了陶艺制作,让我身临其境感受非遗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