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桃都”“佛桃之乡”“桃文化胜地”。肥城桃木雕刻源于古代“桃符”,形成于隋唐,发展于宋,明清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雕刻技艺精湛的工匠。然而,随着桃文化的没落,桃木雕刻制品交易跟着萧条起来,桃木雕刻技艺也几近失传。直到近几年国家重视非遗和市场需求增加后,肥城桃木雕刻民俗才逐渐被重视。2006年,桃木雕刻民俗被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有效保护这一非遗项目,肥城市鼓励和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并积极组织、鼓励桃木雕刻大师参加省市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活动。早在2012年,文化部就曾发文,对有市场潜力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模式,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等开展生产性保护。所处地区延续年代“以前,桃木在肥城不值钱,桃树十几年后挂果少了,春天就会轮伐修枝,桃树普遍矮化密植,砍掉后堆满了房前屋后,除了做柴火,派不上别的用场。近几年,还不等桃农亲自动手,就有人主动上门免费帮桃农修枝、砍树,并买走废桃木。”据肥城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冰介绍,肥城市立足桃木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逐步将桃木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我们连续举办全国桃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各加工厂不仅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市场也越做越大。”据了解,目前,肥城市桃木生产销售企业共160余家,全国连锁销售企业1000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桃木工艺品已发展到20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桃木雕刻最难的是缺乏高技术人才,熟练的学员远远不够。”为突出对本土雕刻人才的发掘培养,肥城市开展了“肥城桃木雕刻流派”培育工程。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聘请知名专家开展专业教育与培训,实施桃木雕刻技能鉴定,提升雕刻技艺水平,促进桃木雕刻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桃木雕刻技艺的传承。截至目前,该市共培养雕刻工人600余名,初步形成了“肥城桃木雕刻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