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校园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校园 >  信息正文

【上新啦非遗】(第1期)| 十二龙九凤冠羽化千年

时间:2025-04-01 23:46:5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近日,由“小满·锦上绒花工坊”主理人李祺领衔的工坊团队,经过6个月潜心研创,成功复刻明代宫廷礼器“十二龙九凤冠”,为传统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凤冠霞帔”,是中国女子最隆重的衣着服饰之一。女性在头上佩戴各种冠状装饰品出现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而凤冠逐渐流行并成为尊贵的象征,则是从宋朝开始的。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代后妃在受册、朝谒等隆重场合,都需按照规定戴上凤冠。

根据《明会典·皇后冠服》所载:洪武三年及永乐三年定制皇后凤冠最高等级为“九龙四凤”冠,定陵出土的凤冠,尤其是孝靖皇后的这顶“十二龙九凤冠”,在龙凤数量上已远超明初所定的最高等级。

此次复刻的“十二龙九凤冠”不仅是明代宫廷礼制的重要表征,更体现了礼乐文明与皇权象征的深度融合。其形制遵循“天数极于九,龙为阳数之尊”的传统宇宙观,以金龙十二、金凤九数为核心装饰元素,在凤冠顶部、底部及侧面形成立体环绕结构,构成“龙主天、凤属地”的空间秩序。

冠体装饰系统中,珠宝镶嵌遵循“五行五色”的礼制规范:东向饰青金石对应木德,南嵌红宝石象征火德,西缀珍珠表征金德,北镶墨玉隐喻水德,中央的猫睛石集群则体现土德中和。每颗宝玉均以金丝掐编的云纹托盘固定,既满足仪式佩戴的稳定性需求,又暗合“云托日月”的隐喻。这种装饰逻辑与故宫建筑彩画的“金龙和玺”样式形成礼制呼应,共同构建了皇家视觉符号系统。

本次复刻作品严格参照“十二龙九凤冠”原型,主体框架采用金丝细线编织胎骨,12条祥龙以铜丝捏塑腾跃之姿,9只金凤运用传统“铺绒”工艺呈现振翅之势。其间嵌饰的200余片天然蚕丝绒片,模拟了明代翠鸟羽工艺效果,完美还原“龙飞凤舞绕祥云”的礼制美学。

此项成果不仅再现了600年前皇家造物的精妙技艺,更标志着我校“非遗进校园”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果。未来,非遗中心将继续以“校园手艺人”为工作亮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泰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