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起源于三国时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
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水陆画可分为卷轴画、壁画、雕塑等,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水陆画工笔重彩,设色艳丽,气势恢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蕴含着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蕴。
2014年,水陆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中旬-11月下旬,非遗研究中心开展了为期一月有余的水陆画(壁画) 体验、传习活动。
首先根据30x40cm,40x60cm的两种木质画框,历经活石灰、上石灰、抹平、阴干等一系列程序之后,一面面“墙”便制作完成了。“在此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抹平和阴干,由于天气、水分和石灰厚度的原因,墙面在阴干的过程中不断的开裂、变形,只能一遍一遍的进行修补。”参与此次传习活动的同学如是说到。
三周以后墙面已完全干燥,水陆画传习便进入绘画阶段。
本期水陆画以敦煌壁画为主要题材,选取了飞天、佛像、菩萨等经典形象。敦煌壁画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融会贯通的产物。它既能突出西域文化的野性之美,也能描绘东方文化的清秀之风;它既有接近现实的写实主义作品,也有优美高雅的浪漫主义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戈壁滩上的历史卷轴”、“墙壁上的图书馆”。
经过勾线、调色、上色、细节处理、做旧等步骤,一幅幅古香古色的水陆画作品应运而生。
斑驳的墙面、古朴的色彩、神圣的人物,小小的画框里呈现出来的是无尽的韵味和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此次传习活动,同学们从中西文化的张力中成功地寻找到了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寻找到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